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试标准操作规程

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试标准操作规程

更新时间:2025-10-23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62
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的标准操作规程(SOP)主要分为前期准备、样品处理、仪器调试、测试操作、数据处理和收尾维护6个核心步骤,可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。
 
1.前期准备:确认环境与仪器状态
 
环境控制:将测试环境温度稳定在23±2℃,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,关闭通风设备避免气流干扰,清理工作台面确保无灰尘。
 
仪器检查:打开仪器电源,启动控制软件,检查光源、摄像头、滴液系统(针头、注射器)是否正常,确认注射器内已装入待测试液体(如去离子水,需现用现装)。
 
液体准备:对待测液体进行脱气处理(避免气泡影响液滴形态),并记录液体温度(用于后续数据修正),常用液体体积需预先设定为2-5μL。
 
2.样品处理:保证样品符合测试要求
 
样品尺寸:确保样品尺寸适配样品台(如直径不小于10mm、厚度不超过5mm),若样品过小需用载玻片固定,避免测试中移位。
 
表面清洁:用无尘布蘸取无水乙醇或异丙醇擦拭样品表面,去除油污、指纹及灰尘,之后放入干燥箱(50-60℃)干燥10-15分钟,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测试。
 
样品固定:将处理好的样品平稳放置在样品台中央,通过样品台调节旋钮(X/Y/Z轴)调整样品位置,确保测试区域位于摄像头视野正中央。
 
3.仪器调试:设定关键参数
 
光路校准:调节光源亮度(通常50%-70%)和摄像头焦距,使屏幕上能清晰呈现样品表面轮廓,无反光或模糊现象;通过软件“校准功能”,用标准量块校准图像像素与实际长度的对应关系。
 
滴液系统调试:将针头移动至样品表面正上方,调节针头高度(距离样品表面5-10mm),通过软件手动排出1-2滴液体,确认液滴大小均匀、无气泡后,设定自动滴液参数(体积2-5μL、滴液速度0.5μL/s)。
 
算法选择:根据待测液滴的预期形态选择图像分析算法——球形液滴(接触角>90°)用“圆法”,椭圆形液滴(接触角30°-90°)用“椭圆法”,不规则液滴(接触角<30°)用“Young-Laplace法”。
 
4.测试操作:标准化流程执行
 
预测试:点击软件“单次测试”,自动滴出1滴液体至样品表面,观察液滴是否稳定(无偏移、无快速铺展/收缩),若异常需重新调整样品位置或滴液参数。
 
正式测试:预测试正常后,执行“多次测试”模式,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(至少3个点,间距≥5mm)各滴1滴液体,每滴液体滴落1-3秒后(待平衡),软件自动捕捉图像并计算接触角。
 
异常处理:测试中若出现液滴变形、针头挂液或图像模糊,需立即停止测试,检查并解决问题(如更换针头、清洁样品表面)后,重新开始测试,已产生的异常数据需标记并剔除。
 
5.数据处理:确保结果有效性
 
数据筛选:查看所有测试数据,剔除明显偏离平均值(偏差>5°)的异常值,若有效数据不足3组,需重新补充测试。
 
结果计算:对有效数据取算术平均值,同时计算标准差(反映数据重复性),并记录测试条件(液体种类、温度、湿度、算法类型)。
 
报告生成:将测试结果(平均值、标准差、测试条件)、代表性液滴图像整理成测试报告,命名格式为“样品名称-测试日期-接触角报告”,保存至指定文件夹。
 
6.收尾维护:延长仪器寿命
 
仪器清洁:测试结束后,用无尘布擦拭样品台和针头,注射器内剩余液体需排空,并用去离子水冲洗注射器和针头(避免液体残留堵塞),之后关闭仪器电源。
 
样品处理:用过的样品需分类存放(可回收样品/废弃样品),测试台面需再次清理,确保无液体残留或样品碎屑。
 
记录填写:在仪器使用日志中记录测试日期、样品名称、测试次数、仪器运行状态及异常情况,便于后续追溯与维护。
010-62948370
欢迎您的咨询
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
关注微信
版权所有 © 2025 北京奥德利诺仪器有限公司  备案号:京ICP备18020349号-3